医生是人,请不要神化,更不要魔化!
一群医生,正在办公室忙着写病历,其中一位女医生,突然站起来,说道:“你们先忙,我去生个娃就回来。”
这个事情,大家一直以为是网上的一个段子。直到类似事件真的在现实中发生。才忽然明白:段子源于生活,却从未脱离生活。
近日,人民网报道了一个近乎雷同事件。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有一对医护人员,发展成为了恋人。
男的是心内一科主治医师马玉龙,女的是介入中心护士李娜。
两人经过爱情长跑后,定于今年10月10日举行婚礼。
可就在婚礼这天,一位急性心梗的危急病人需要马医生紧急手术。接到同事电话后,马玉龙留下李娜一个人先结婚,他立即赶到医院,为病人完成了手术,直到病人情况稳定后,才重新返回了婚礼现场。
近些年,我发现医生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两面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媒体传达的是一种精于算计的患方心态:需要医生的时候,就冠之以各种荣誉,哄着他们老老实实的去奉献;要付给医生相应的社会地位资源和利益的时候,则是越少越好。甚至,患方和媒体合谋,放大医生的负面消息。比如,明明是事前说好的专家会诊费,非要事后污蔑成医生收红包,进行口诛笔伐,不顾一切的网络公开鞭尸,极尽所能的诋毁医生名声,名正言顺的修理医生,拿回本不该拿回的钱,无耻至极!坦率的说,我们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引领舆论方向的媒体,总让人感觉不太成熟。遇到新冠疫情,或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把医生捧上天,白衣天使、道德楷模、勇敢逆行等等,不吝溢美之词,感动的稀里哗啦。可一旦有那么几个少数医生涉足灰色领域,则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一顿诛心之论立即铺天盖地,白衣天使瞬间变成了白衣恶魔,医生一下子就似乎成了这个社会道德败坏的渊薮。这种舆论风向喜怒无常得像个孩子,跟过家家似的。在他们眼中,医生要么是神,要么是魔,就是从来没有把医生当成一个人!毫无疑问,为了病人放弃婚礼的马玉龙医生是值得点赞的。敬畏患者,是医生必备的从业心态和职业操守。热爱患者和尊重生命,是医者仁心的本能,也是医生这个职业成功的前提。作为一名医生,也只有懂得这点,才会心怀慈悲,诚惶诚恐,不敢半点轻视慢待,维护职业的使命感。实话实说,我们许多医院领导向来不会关心“医生怎么样上班”这种“小事”,他们更关心的是医院的大楼是否足够的豪华,医疗设备更新速度是快还是慢,医院收支报表是不是在逐日增长。至于医护人员是否在婚礼台被喊到手术台,这些非正常现象,向来会被他们视作极其正常之举,并且被乐于给手下医护,戴上道德的高帽,贴上赞许的标签,用明的点赞,来暗里鼓励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来换取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7.24%的中国医生表示“曾推迟婚礼加班,或带病坚持上班”,并多受到上上级领导肯定和鼓励。毫不客气的说,真正将普通医护人员高举在头,真心爱护他们的院领导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不能每次都是只要医生没累死,就不增加人,而一旦累死了,才会马上就有人代替。这真是一个让人想不通的事情!这种鸡汤,医护人员喝腻了,喝多了,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真的不好!医院是个整体,不能少了谁就转不了,不能让科室医生队伍形成旱涝两重天现象。既不让有些医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两个坑的用,干不死的就往死里干,也不能让涝的涝的死、旱的旱的死,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现实中,许多医院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宁愿养许多行政后勤人员,也不愿多招临床一线医生充实科室梯队。实际上,并不是缺乏医疗人才,许多医学本科生反映,别说三级医院,甚至根本就进不了公立二级,最终不得不去乡镇卫生院或私立医院,去做公卫,一天到晚填表格,或是忙着创收拉病人。毫无疑问,敬畏患者,敬畏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地维护它和成就它,把职业换算成事业,并在事业中成就我们的幸福人生,这一点,对于每一名医生来说,都是绝对正确无疑。但是,我们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不能忘记初心,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让工作绑架生活。在医疗这一特殊战线上,我们必须要讲奉献意识和拼搏精神,但也要讲科学工作精神和合理的工作制度。天天空喊“提高医护收入”,却各种要求所谓“三好一满意”,甚至讴歌婚都不结去做手术,这种恶意拔高医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不是扬善,而是积恶。有件重要的事和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天18:0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护多资讯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